陈氏太极基本步法转换原理 再述逆腹式呼吸法

打要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的 , 就必须掌握“逆腹式呼吸法” 。 这是一把打开内功之门的钥匙 。 何谓“逆腹式呼吸法”?据介绍 , 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 , 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 。 逆腹式呼吸 , 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 。 吸气时腹肌收缩 , 腹壁回缩或稍内凹 , 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 , 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 , 腹壁隆起 , 横隔肌上升还原 , 使腹腔容积变大 。 与之对称的是顺腹式呼吸 , 生理学上称作等容呼吸 。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时改变腹腔容积 , 而使腹腔改变的内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气 , 而是另外一种物质 , 这种物质就是“内气” 。 所以 , 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称上是一种呼吸空气的“方式” , 实质上则是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 。
逆腹式呼吸法 , 不是说说就能学会的 , 必须经过长期练习 , 才能运用自如 。
开始练习时 , 按照说明“吸气时腹肌收缩 , 腹壁回缩或稍内凹” , “呼气时腹肌放松 , 腹壁隆起”(所谓“隆起” , 主要是意想) 。 很明显这是一种随着呼吸进行的“腹肌运动” 。 这样的运动 , 带有“鼓努为力”的味道 , 并不符合内气升降以意领气的要求 , 但是又不得不这样照着做 , 否则就难以入门 。 所以一方面要“鼓努为力” , 一方面又要尽量用意不用力 , 逐渐使用力减少、用意增加 , 从而达到掌握“逆腹式呼吸法”的目的 。 另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气沉丹田” 。 通过正确掌握气沉丹田 , 达到“逆腹式呼吸” , 即内气升降的方法 。 怎样正确掌握“气沉丹田”呢?在行拳中 , 随着拳势的开合 , 配以开吸合呼 。 呼气时意想有“气”沿任脉沉人丹田;吸气时 , 丹田气经会阴上升命门 , 或者吸气时暂不加意念 。 气沉丹田不是死沉 , 而是一个活的行气过程 , 即随着呼气意想内气向丹田松沉的过程 。 有下沉必有上升 , 久之得气 , 自然明白 。 有人认为腹式呼吸是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 强调自然配合为好 。 窃以为听任自然 , 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 或者多花时间 , 甚或白费功夫 。 好在有“气沉丹田”的练法可加以弥补 , 只要气沉丹田得当 , 就可掌握逆腹式呼吸 。 然而得法还须明理 。
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怎样的关系呢?如何做到“气遍身躯不少滞”呢?试举42式的“马步靠”为例 。 (靠前动作从略)呼气时 , 气沉丹田 , 屏气发力(或呼气发力) , 同时内气从腰背(气贴背)向四肢发散 , 内气到后足 , 气到力到 , 产生蹬劲使整体向前靠 , 内气到前足则产生撑劲 , 稳住重心 , 内气到上肢 , 产生靠劲 。 再以杨式“搂膝拗步”为例 。 吸气时 , 内气由丹田经会阴上命门布于腰脊 , 右手上举 , 左手收在腹前 。 接着呼气 , 右掌前推 , 左手搂膝 , 蹬右脚 , 成左弓步 , 气沉丹田 , 同时气贴背向四肢发散 , 两足产生蹬、撑 , 劲力发于脚跟 , 通过腰脊 , 形于掌指 。 总之 , 贵在全身得气 , 浑然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