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防治鸢尾软腐病


防治鸢尾软腐病症状及特征

病原细菌自根部侵入, 可向上蔓延至茎部, 向下扩展到更深的根部, 常使鳞茎或块状茎感病 。 发病初期, 根茎部发生水渍状软腐, 继而使整个球根变成灰褐色糊状腐烂, 并有恶臭 。 上部叶片发生萎蔫并枯死 。 叶片刚刚受害时出现水渍状褐色条纹, 随着病害的发展, 病叶变黄干枯, 向下蔓延使球根溃烂 。 病叶容易从地下茎上脱落 。 种植前球根发病时, 出现如冻伤的水渍状斑点, 下部变成茶褐色并发出恶臭, 具污白色粘液 。 染病症状较轻的球根种植后叶先端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 停止展叶, 不久后全叶变黄枯死, 整个球根腐烂 。 病部发出的恶臭味和污灰色不洁粘稠物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 。

病原及发病原因

鸢尾软腐病是由欧文氏杆菌属欧文氏软腐细菌和假单孢杆菌属的一些细菌引起的病害 。 病原细菌寄生范围广, 腐生力强, 可以常年生存在带有染病植物残体的土壤中, 特别是那些未经消毒杀菌处理的堆肥中更多, 还能借助水流、昆虫、病叶和健康叶之间的接触摩擦或通过操作工具, 进行传播 。 细菌主要从伤口侵入 。 高温高湿, 植株机械伤或虫咬较多, 土壤湿度大, 栽植过密和苗圃地连作等条件下, 发病严重, 其中湿度大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 。 4至8月, 当到达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27℃至30℃时, 如果通风不良, 地块低洼或排水不畅, 土壤又较粘重, 此病发生很快 。 如果在生产、加工、贮藏前未进行彻底消毒杀菌, 也容易感染此病 。

综合防治措施

1.在引进购买或销售种球、种根时, 严格履行检疫手续, 做到既不引祸入境, 也不染灾他人 。

2.对种球、种根、鳞茎等使用每毫升含农用链霉素350至700单位的溶液浸30至40分钟消毒杀菌 。 播种和盆栽的培养土, 用0.3%的福美双或0.2%的西力生拌5倍细土杀菌 。 生产用具用0.1%至0.5%高锰酸钾或5%石炭酸进行消毒 。

3.加强栽培管理 。 一是避免连作;二是栽植环境要通风透光, 保持清洁卫生;三是合理浇水与施肥, 少施氮肥, 多施磷钾肥;四是不用污水、生肥浇灌;五是每周或隔周对茎、叶用波尔多液喷一次;六是发现染病植株后, 随时将病部除去, 伤口用多菌灵消毒, 病害严重者及时拔掉并烧毁, 并将周围土壤挖出进行处理, 以免造成传染 。

4.药物防治 。 发病初期, 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 或用大蒜水(将大蒜捣碎浸水取其滤液)喷洒叶面、涂抹病斑及根部浇灌等 。 也可将农用链霉素注射根茎部 。 发病较严重时, 先剪除病叶, 剥去根、茎上腐烂部分, 将植株剩下的根、茎浸泡在50%克菌丹500倍液, 或50%退菌特1000倍液内5分钟, 用清水冲洗干净, 将根朝上放在阳光下晒30分钟, 然后阴干4至5天, 再种于素沙内放阴凉处缓苗, 待长出新根, 发生新芽后, 重新栽植在消毒过的培养土中或地内 。 【【鸢尾】防治鸢尾软腐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