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过”会伤身短命的 正骨开腰得机势

以其独特的魅力 , 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 。 现在 , 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 , 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 。 腰胯相连处 , 是人体重心所在 , 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 。 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 , 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 。 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 , 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 , 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 , 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
腰隙与丹田如何统一呢?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 , 腰隙靠后 , 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 , 是后天气之本 , 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 , 丹田为合 。 同时 , 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 , 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 , 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 , 弹性十足 , 即可整体爆发 。 发劲时 , 劲则从脚下传来 , 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 , 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 , 通体舒畅 。 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一、腰轴正骨
腰胯的训练应围绕脊椎的横开入手 , 脊椎中心在腰椎 , 而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其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 , 试想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 。 所以让腰椎正骨竖立就成了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
腰轴正骨的特点
1.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 。 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 , 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 , 但一抽陀螺 , 旋转就平稳了 。
2.能让身体绕轴旋转 , 成八面支撑之势 。 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 , 是不能八面支撑的 。
3.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 , 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 。 如此 , 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 , 减轻了心脏的压力 , 这是最好的运动 。
4.能使其形圆 , 形圆则气顺 。
5.腰轴正后 , 化劲时 , 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 , 肩胯聚合绕轴螺旋 。 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 , 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 。 同时配合含胸拔背 , 身弓撑起 , 能使我们气沉丹田 , 下重上轻 , 势如不倒翁 。
训练方法
腰椎正骨的好方法应是塌腰突肾 , 即让腰椎后搠以填平腰椎生理弯曲 。 在桩功的训练中 , 就有以塌腰突’肾为中心作六面膨胀的呼吸 , 即“腰骨呼吸一气泓” 。
正确的腰椎正直要领应是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 , 作腰椎正骨的六面呼吸 。 在此状态下 , 腰椎则会达到正骨为轴的要求 。
另外 , “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 。 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 , 似坐非坐 , 不要坐实 , 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 。 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 , 用手摸后腰处的弯曲是填平的 。 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 。
【太极拳练“过”会伤身短命的 正骨开腰得机势】腰椎塌腰正骨后 , 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 。 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 。
二、开腰训练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横开双腰肌是最为重要的 , 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工作 , 人体体重下传与反向支撑力都集中在腰部 , 所以形成了人体腰椎的生理弯曲 , 这个生理弯曲是由于人体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 , 但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 , 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动的上下通路断掉了 , 所以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 , 即让腰椎拉开后拥、双 。 肾抽换突出 , 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 , 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秘密 , 但真正要做到塌腰突肾 , 就必须要有横开双腰肌的基本功架 , 否则双腰肌与腰椎长期堆积在一块的稳固生理结构 , 将阻碍拳功的进一步深入 。

推荐阅读